康熙学以养心,亦所以养身

求学

康熙皇帝虽然在八岁的幼龄就登上皇位,从小他就知道好学,负责教导学问的先生主要以讲解儒家经典和史书为主,他认为史书让我们在处理事务时可以明白得失,其次才是学习诗文。到了十七、八岁时更是好学不倦,每日清晨四时大臣还未上朝之前,就已先起床读书,到处理完政事有空闲时,也抽空和老师讨论学业,即使因为过度劳累造成身体不适,而有吐出的痰带有血丝的症状,也不曾中断学业。

他认为人在幼年的时候,因为心里较无杂念,所以精神较为专一,随着年岁增长,杂务渐多,读书效果便不好。他举自己为例,在幼年时所读之经书,到五、六十岁仍然不忘,但二十岁以后所读经书,如果几个月之内没有复习,就不复记忆,所以他以为人必须早学,但是老而好学者又比始终不学者强的多。

他认为人们多少有不懂装懂的毛病,但这不是一件好事,孔子提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所以他从幼年起,每遇到可以请益的人,必定虚心求教且牢记在心。

康熙从幼年读书,如果遇到有一个不懂的字,会反覆的推究与考察,直到完全明白文句的意思,不只在读书这方面如此,在治理国家的事务上也抱持着这种态度。他在批改刑部的题本时,如果看到有错字与文句不通之处就用朱砂笔加以校正、修改,他认为做任何事都不可以有怠慢的心。

求学除了学得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明白事理,能够使自己明辨是非,每遇到有疑惑的事情,能够依据道理做事,所以他在学习圣人书时,对其中的道理便加以留心体会,而把书上的道理成为自己立身行事的标准,这样遇到事情就能加以应用其中,而从自己亲身的人生阅历,也使自己更能体察、洞悉事物的道理。

治心

康熙皇帝提到人们在待人接物、应付事情时如果时常抱持愉悦的态度,就会使事情较为顺利,因为态度愉悦则人生善念,怒则动恶念。人如果心存善念,上天会赐与福报。他提到近代人持念珠念佛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更为良善,但是如果没有改掉自己内心的恶念,徒做手持念珠的形式又有什么用。现在的人也把不吃肉当作是持斋,未能真正了解古人斋戒的目的,是为了要调整自己不正确的观念,并且革除自己的不正当的念头,这是古人每日要做的功课。而今人只在每月的某日做持斋的形式,就与古人斋戒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别了。

尚书提到宽恕因无知而犯的过错,孔子提到有过错而不改那就不对了,凡人谁能没有过错,如果犯错能改就是重新做人,所以才可贵,如果能改过向善,那不论所犯的过错大小,都不该在道德上予以归咎和责备。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做事,勤劳所得可以供应人们的基本所需,且人生的财富与地位是有定数的,如果节俭而自足就可以保持幸福的生活,当官的人如果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心存贪念,而知道要惜福守分,为人民服务,这样他的幸福和禄位就能长保。虽然人的命已前定,他认为命由心造、福自己求,如果一昧的听信命运前定,反使人失志,不去试图改正自己的缺失,以及努力行善修己。他认为人如果行善,命运虽凶险但可以化吉,人如果行恶,命运即使是好的,也会削减自己的福份,而走向厄运。

他认为天下没有过不去的事情,只要能忍耐一时,便能解决不必要的纷争与冲突,他举例在乡里之间,人们常为了一些琐碎的事情与不经意的戏语,而造成不必要的口角甚至是流血冲突,最后必须告官才能解决争端。

当康熙与皇子在一起休息谈天的时候,常教导他们一些古人的善行善言,他希望皇子们回家之后,也能告诉他们的妻儿并且奉行。

养身

康熙皇帝在盛夏的时候也不贪图凉爽打开窗户吹凉风,这是他幼年养成的习惯,且古人也有提到心静自然凉,此外透过流汗可以把暑热排出体外,他提到有些人贪图凉爽使暑热闭于腠理,到秋天便有肠胃不适的情形。

康熙巡行到全国各地时,喜欢品尝当地人供奉的当令蔬果,他认为年纪大的人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有益身体,这就是农人身体强壮,到年老时身体还是很硬朗的缘故。

他认为人凡事能够顺其自然,饮食有节、清心寡欲,对于身体会有所帮助。除此之外努力求学可以养心,使自己镇定、安宁心神,这样也可以达到养身的效果。因为人的杂念不起,则人的情绪会比较平顺,使人的气血平和,也不容易得病,这样人的内心与身体都可得到调养。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1月28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