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刑州人。他祖父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文、水利等都有研究。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父的影响下,好奇心强,对科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当时,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文谦等正在邢州西南紫金山讲学,郭荣把他孙子送到刘秉忠那里学习。也更加奠定郭守敬在科学领域的成就。

郭守敬

一、大兴水利

元世祖统一中国后,百废待兴,尤以农业为最,而发展农业首要条件是水利。中统三年(一二六二年),张文谦向元世祖忽必烈推荐郭守敬。郭守敬向世祖“面陈水利六事”,郭守敬对整个北方的水利情况都非常熟悉,颇得信任。面对元世祖的提问,他对答如流,并提出了许多很有用的改革建议,得到了元世祖的高度评价。从此,在元世祖的任命下,郭守敬成了负责全国水利的官员。

当时,西夏一带因为多年战乱,河道堵塞,粮食生产大受影响。郭守敬赶赴西夏,对当地的百姓说明水利不兴就农事不与的道理,不到一年,他发动民工疏濬了一批原有的渠道、水坝,还开挖了一些新河道。这一带九百多万亩农田灌溉畅达,粮食丰收,百姓的生活也都改善了。

接着,郭守敬又挥师江南,经过科学根据的实地勘察,他不但疏通了原来的运河,还秉持独到的看法,努力说服朝廷官员,开凿了一条从大都到通州的运河。从此,这条取名为惠通河的运河,将江南和大都连为一体。通惠河通行后,从南方运粮可直达北京,对发展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他又曾对今河南、山东一带地区进行细致的地形测量,绘制成多幅地图。最重要的是他提出以开平面比较地势高下差的方法,相当于现今常提到的“海拔”。郭守敬的发明,令明朝来中国的德国传教士汤若望敬仰,并尊称他为“中国的第谷”。

二、修订历法

元世祖统一后遇到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历法的混乱。无论是蒙古时使用的金朝历法,还是南方用的历法,误差大,因而不能正确指示节气,且两套历法同时使用造成混乱,对生产造成很大的困扰。于是忽必烈下令成立了一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郭守敬因为精通天文、历法,也被朝廷从水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主办改历工作。

于是,郭守敬奉元世祖之命,修订新历法。经过王恂、郭守敬等一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立了二十七个测点。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十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行观测。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四海测验”。经过四年努力,终于在至元十七年编出新历,经忽必烈定名为《授时历》-是中国古代一部很精良的历法。

这种新历法,比旧历法精确得多。它算出一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由于当时郭守敬主张以实测为依据,特别创制和改良了十三种天文仪器﹝公元1276年﹞,机巧精密,远胜前人,比丹麦人第谷﹝TychoBrahe﹞所发明同样的仪器早三百年。

在天文计算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不少数学知识,郭守敬从中对三次内插法和球面三角作出贡献。这个值同现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值一样。在世界数学史上算是开创了先例。

三、影响

郭守敬是十三世纪世界上杰出的科学家。他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有用的东西,取长补短,使自已的科学研究事业逐渐趋于完善。但是,他从不局限于前人的现成经验,敢于大胆探索,富有创新精神。由于他孜孜不倦、刻苦钻研、勤奋实干,所以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因此在当时科坛居世界首位,领先世界水平三、五百年。

1303年,郭守敬已经七十二岁,成宗发布命令:“凡七十二岁的官员都去职返里,唯独郭守敬以纯德实学,为世师法继续留任”。1316年,郭守敬因病去世享年86岁,李约瑟和中国人民都称赞他是最伟大的天文学家。

为了纪念这位中国有名、世界有名、天上也有名的伟大科学家。1962年,我国邮电部发行了绘有郭守敬半身像与简仪两枚纪念邮票。1981年国际天文学会在北京召开会议,隆重纪念郭守敬诞辰七百五十周年,还将美国在月球上发现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山”。1977年,经国际小行星研究会批准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把他在1964年发现的编号为2012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郭守敬星”。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1月23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