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的杜甫

杜甫,其一生正如大唐由盛而衰的命运般崎岖多舛。而生在苦难中的他依然不减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伟大胸怀,令后世更为敬重,尊为“诗圣”。

成长于大唐盛世的杜甫,年少便怀有经世济民的大志,希望能行儒家兼善天下的理想,诗中不时显出自己雄心壮志,如在早期作品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便可见其以圣人之志来要求自己。可惜,时代却不允许他一展“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

杜甫来到长安,愿一展鸿鹄之志却多次谋官不就,这一待就是十年。天宝五年到十四年间,他看透官吏腐败、也深尝了民间百姓疾苦,写下著名的“丽人行”来讽刺权贵的奢靡,以及描述连年征战悲苦景象的“兵车行”。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间,杜甫探亲回家,看到小儿子已饿死家中,内心伤痛不已,于是将长安十年的生活见闻写入诗中,留下了他五言诗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个人的悲惨际遇推及百姓的痛苦,同时殷切忧虑国家前途。安史之乱前社会的现实景象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中反映无遗。

很快的,安史之乱肆卷中原。动乱中的杜甫更是藉由诗句倾诉心中的悲苦。杜甫想家,想着鄜州月,更憧憬当年太平盛世的日子,遥想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国虽破,但山河依旧在,杜甫从未失去他对平定叛乱的信心、更没有失去忧国忧民的热诚,仍守着那份悲天悯人的胸怀,期盼有朝一日可以周济天下。

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终于为官,却因直书上言为肃宗所不悦而弃官归隐。杜甫几次上任为官从不逢迎拍马,更于躬身体会民瘼之际,写下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三吏三别”,尽书人民的苦难情景,也因而被称为“诗史”。离开京城后,杜甫作诗“佳人”,借战乱中弃妇的命运表达自己一心为国的忠诚。这样一生忠君爱国、高风亮节的杜甫却如此寒苦,不禁令后人唏嘘不已。

四十九岁的那年,杜甫来到成都浣花溪畔,修筑了几间茅屋作为栖身之所。此刻的他终于享得几年清闲,写下了一些开怀舒畅的作品。此时虽然闲适,生活也并非尽皆如意,但难得的是在凄风苦雨的夜里,杜甫想起的还是天下的寒士,胸怀的仍是黎民百姓之苦。在屋漏夜雨感叹身世之际,杜甫还是高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愿天下人皆得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栖身之处,尽管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唉!如此甘愿牺牲自己成就天下人的伟大情操,自古迄今能有几人呢?

杜甫走过了艰辛的日子,以“天地一沙鸥”作为自己飘摇一生的注脚。虽然于当世不得志,但诗歌集大成的艺术成就不仅树立了许多典范,写实的风格更影响了中唐的新乐府运动和宋朝的古文运动。而杜甫悲天悯人的夙昔典型依旧长存于世,深深影响着后代的文人,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及民族英雄文天祥等,皆从杜诗中汲取了精神力量,写出了伟大的诗句,更以生命为历史谱出不朽的乐章。

杜甫写史,写当时社会百态;更凭吊历史,瞻仰武侯祠堂,颂赞继之以感叹;正如今人凭吊杜甫一般,没有什么辞汇能表达这种“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悲壮。当古道已远的此刻,千古风流人物的颂歌还要继续;看杜笔写杜史忆杜甫之心,那是何等令人向往的境界啊!但愿终能挹圣者之清芬,让如此伟大的胸怀继续,继续绵延,承载着上下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天与地!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1月21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2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