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的盛世景象

乾隆时期,百姓安居乐业,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非常快,主要表现在荒地的大量开垦和耕地面积的扩大。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全国耕地面积突破了明代最高耕地统计数字,达到851万顷;到1725年(雍正三年),达到890万顷。而乾隆时期则大大超过了这一数字。

此外,南方双季水稻种植的推广以及蕃薯和玉米的引进和推广,使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稻米生产,在江浙、湖广、四川、福建等省的膏腴之区,一般都亩产两三石,多者可以达到五六石,甚至六七石。这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1711年(康熙五十年),人口为2462万。这只是丁数,不是人口总数。乾隆以后,统计方法变了,总括大小男妇数。1741年(乾隆六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亿4300多万;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又增加到3亿100多万。人口的大量增加,一方面表明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

另一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也有明显的增加。桑、茶叶、棉花、甘蔗、烟草等都成为当时非常重要的商品化农作物。如棉花,在明末基本普及的基础上,种植更加盛行。不仅江苏、浙江、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省都是著名的棉产区,而且东北也成为重要的棉花产地。在浙江、江苏、广东的一些地区,农民都大量种植桑树。特别是浙江省,「蚕桑之利甲天下」,其中有一些地区,「尺寸之堤,必树之桑」。所获之利,比种稻往往多出四五倍,甚至十余倍。甘蔗的种植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也十分普遍。广东一些地方种植的「白紫二蔗,动连千顷」。台湾更是「蔗田万顷碧萋萋」。烟叶的种植也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在「江南、山东、直隶,上腴之地,无不种烟。

手工业生产在康熙中期以后,才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而乾隆时期的手工业发展得更为迅速。

比如在清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丝织业的主要产地是:江宁、苏州、杭州、佛山、广州等,发展十分迅速。如江宁的织机在干、嘉时达到三万余张,而且比过去有许多改进,「织缎之机,名目百余」,所产丝织品畅销全国。而棉织业在江南一些地区也日益发达。棉纺织工具有显着改进。如上海的纺纱脚车,可「一手三纱,以足运轮(名脚车),人劳而工敏」。织布机也有一些改进和革新。当时的棉布生产,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比以前有很大提高。上海的「梭布,衣被天下,良贾多以此起家」。苏州的「益美字号」,因大家誉其「布美,用者竞市」,「一年消布,约以百万匹」,结果「十年富甲诸商,而布更遍行天下」,「二百年间,滇南漠北,无地不以益美为美也」。苏布「名称四方」,可见信誉之广。无锡也盛产棉布,乾隆时,「坐贾收之,捆载而贸于淮、扬、高、宝等处,一岁所交易,不下数十百万」,有「布码头」之称。

在制瓷业方面,江西景德镇仍是全国的最大中心。乾隆时,不仅官窑众多,而且「民窑二三百区,终岁烟火相望,工匠人夫不下数十余万」。据统计,乾隆时全国著名陶瓷品产地共有四十余处,遍布各地。如直隶武清、山东临清、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潮州等地的窑场,都有很大的规模,所产瓷器色彩鲜艳,精美异常。

在台湾、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制糖业都很发达。康熙至乾隆时期,台湾的种蔗制糖极盛,内销京津及江浙各省,外运南及吕宋,东至日本等国。广东的蔗糖也贩运四方。

矿冶业在乾隆时期也发展到鼎盛,云南全省开办的铜厂有三百多处。其中有官督商办的大厂,也有私营的小厂。1740年(乾隆五年)至1811年(嘉庆十六年)间,云南铜矿的最高年产量达到1467万余斤。乾隆时,贵州铅矿年产黑铅也达到1400多万斤。此外,广东的铁冶规模也很大。广东佛山镇的铁器制造业也很发达。

农业和手工业的繁荣,自然也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当时中国的各种商品行销海内外,四方流通联系十分密切。中国出口的货物有茶叶、陶瓷器、生丝、绸缎、棉布、纸张、纸伞、干果、线香、烟草、铁锅、家具、糖、人参、牛马、谷物、豆、羊肉、麦粉等,而进口的商品多为毛织品、五金、玻璃、珊瑚、玳瑁和各种香料、海味等奢侈品。在嘉庆以前,中国在国际贸易上始终保持着出超的地位。

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扬州等著名大城市都很繁华。如苏州「五方杂处,人烟稠密,贸易之盛,甲于天下」,「洋货、皮货、绸缎、衣饰、金玉、珠宝、参药诸铺,戏园、游船、酒肆、茶店,如山如林,不知几千万人」。其它繁荣的都市还有天津、济南、开封、太原、广州、厦门等地。此外,一些中小市镇也发展起来。如湖北的汉口镇,「户口二十余万,五方杂处,百艺俱全」,商业往来,以「盐、当、米、木、花布、药材六行最大,而各省会馆亦多」。

商业的发展,导致一些财力雄厚的富商的出现。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财都达到数十万至数百万两。可以说,乾隆时期使康熙盛世发展到了顶峰,是故史家将其合称为「康干盛世」。而历史发展到现在的中国,在世界上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

文字狱和文化专制

清朝在康、雍、干三朝,一方面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一方面在文化上实行专制政策,尤其是雍、干时期,曾连续大兴文字狱。对一切文字着述,只要清朝统治者认为触犯了君权,或者有碍于自己的统治,便被目为「狂吠」、「矣谒」、「悖逆」,必兴起大狱,置之重典,往往一案株连数百人。

如1728年(雍正六年)吕留良之狱。浙江吕留良所着诗文和日记,其中有激烈的夷夏之防等言论。吕留良早死,湖南曾静与弟子张熙,因受其思想影响,列举了雍正皇帝九条罪状,劝四川总督岳钟琪起来反清。结果岳奏闻朝廷,将吕留良家属、师徒,以及其他与此事件有关的人员,一律治罪。

主要人物死者戮尸,活者斩首,受牵连者或杀或流,或发配为奴,轻者亦受杖责。乾隆时期的文网更加严密,即使是那些曾经受过皇帝嘉许的人,只要被认为稍有「不安分」的表现,也会横遭杀头之祸。乾隆时期的文字狱,多达50多起。

上述政策为后世中国的统治者起了极为不好的示范作用。文化专制导致社会自由思想的萎缩,对于社会风气也产生了消极影响。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1月17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