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南北朝的史学

西晋陈寿着的《三国志》和宋范晔的《后汉书》是这一时期史学的代表作。

《三国志》共六十五卷,包括《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吴志》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陈寿吸取魏、吴史书的材料,又自编蜀国史书,编纂成为《三国志》。

陈寿写书时,正当魏晋之际,天下乱离,资料不全,故内容显得不很充实,也没有表和志。但《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陈寿死后百余年,三国史料大量出现,南朝宋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下令裴松之作注。

《史记》、《汉书》注重训释文义,而裴注《三国志》则重在增补史实。据粗略统计,注中列举魏晋着作二百多种,而且截取史料比较完整,注文的文字总数超出正文三倍,故注文价值不亚于《三国志》正文。

南朝宋范晔所着《后汉书》共一百二十卷,主要记载了东汉自光武帝刘秀到献帝刘协近二百年的历史。范晔在诸家后汉史,特别是在刘珍等人《东观汉记》的基础上,斟酌去取,写成了《后汉书》。由于他死得过早,《志》没有写成。所以纪、传的作者是范晔,志的作者是东晋的司马彪。

《后汉书》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后来居上,淘汰了以前各家的后汉史。梁刘昭为《后汉书》作注,又把晋人司马彪《续后汉书》的三十卷《志》抽出来,加以注释,补入《后汉书》。

除了上述两部史学着作外,还有南齐沈约的《宋书》,梁萧子显的《南齐书》,北齐魏收的《魏书》。南齐臧荣绪的《晋书》是唐修《晋书》的蓝本。北魏崔鸿作《十六国春秋》,专记十六国历史,现在仅存有辑本。

这一时期,人物传记和地方志也已兴起。梁释慧皎的《高僧传》为二百五十多个和尚写了传,是研究佛教史的史料。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是研究汉中和四川、云南、贵州地方史的重要材料。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1月12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1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