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统一霸业”下的七国争战

春秋中后期,各诸侯国的经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政治形势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经过不断的兼并和斗争,许多小国消失了;而且重要的是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势力逐渐发展起来,著名的如鲁国的三桓,齐国的田氏,晋国的六卿。他们利用自己的经济实力,控制和瓜分公室,并互相争斗,以扩充领地。晋国的六卿争斗到最后,剩下韩、魏、赵三家。而处于边境的秦和后起的燕国,发展强势不减。

三家分晋为界限,历史走入了战国时代。天下强国主要为燕、齐、赵、韩、魏、秦、楚七国。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韩、魏疆土相对较小。当时,这七个国家随着国势的强大,皆想凌驾于诸侯之上而称王,并实现统一的愿望。而这时的周王室连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也没有了,也更加不被诸侯放在眼中,但仍在洛阳一带勉强维持。

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而后期则是秦国为天下最强。据统计,从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的二百五十五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西汉末年的刘向,将有关这段历史的各种资料编成一本书,取名《战国策》,因此,人们都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战国时期。而强者生存、弱者淘汰的残酪法则再一次得到了淋漓的展现。

除了这一段各国间的攻伐相当频繁外,各国的外交活动也是空前的活跃,出现了合纵连横的外交策略,辩论之风也十分盛行。此外,虽然强者为王、弱肉强食的法则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但这段历史依旧在验证着以前曾经说过的道理:仁德之君才会使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而导致国家衰败甚至亡国的是那些不听忠言、荒淫暴虐、无道的君王。贤明仁德的君主能勤奋听政、结交贤才、集思广益、兼听兼信、实行改革,国家政治自然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因此而出现盛世。

反之,昏庸的君主无视政事、寻欢作乐、暴虐无道、偏听偏信,国家政治自然昏暗,百姓遭殃。战国时强大的国家大多出现了依旧能够施行德政的君王,不过,这时的“利益”而非德行成为了大多数君王追求的首要目标。本篇侧重叙述各国的兴衰史,并从中探讨兴亡的原因,中间史实或有交叉,但侧重点会略有不同。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1月9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