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之诸侯争霸时期

转瞬间二百多年走过,曾经天下朝宗的西周最终还是亡于幽王的昏聩和残暴。这再一次证明了敬天畏地的仁德之王才能得民心,才能得天下,才能得到神的庇护,而倒行逆施的君王则只能是失道寡助。且让我们继续走进历史的下一幕。

西周时,虽然分封了许多诸侯国,但周王仍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并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走向衰微,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诸侯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列国之间的竞争也从不甚激烈到十分激烈,依此后世史家又划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

“春秋”缘于孔子所着史书《春秋》得名,“战国”则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事频繁而得名,西汉刘向曾着书《战国策》。不过,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却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与此同时,社会动荡的加剧,国与国的交往和竞争,人际交流的扩展,也使人们的道德水准开始下滑,自上古至西周时期人们所尊崇的“德”让位于了现实的权力欲望和利益,弱肉强食、强者为王的法则开始确立。孔子认为,此时“天下无道久矣”。

而《史记-秦本纪》中有一段秦穆公与戎王派臣由余的对话也反映了中原各国出现纷争的根源。秦穆公问由余:“中原各国借助诗书礼乐和法律处理政务,还不时的出现祸乱,现在戎族没有这些,用什么来治理国家,岂不很困难吗!”由余回答道:“这些正是中原各国发生祸乱的根源所在。上古圣人黄帝创造了礼乐法度,并亲自带头贯彻执行,实现了小的太平。

到了后代。君主一天比一天骄奢淫逸。依仗着法律制度的威严来要求和监督民众,民众感到疲惫了就怨恨君上,要求实行仁义。上下互相怨恨,篡夺屠杀,甚至灭绝家族,都是由于礼乐法度这些东西啊。而戎族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怀着淳厚的仁德来对待下面的臣民,臣民满怀忠信来侍奉君上,整个国家的政事就像一个人支配自己的身体一样,无须了解什么治理的方法,这才真正是圣人治理国家啊。”

为此,人们迫切希望寻找到挽救时弊的方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春秋战国之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诸子学说纷纷出现,以期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德,并让有缘修炼的人可以达到更高的境界。不过,虽然学说众多,但代表整个时代变化的主要是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等。特别是儒道两家,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实,真道就在其中。

因为这一时期历史纷繁复杂,故分成两大部分加以介绍。第一部分侧重介绍诸侯间的争霸战,第二部分侧重思想学说和文化科技方面的阐述。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1月9日
下一篇 2018年11月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