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起义、投诚和投降”有什么不同?

在三年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大量国民党军队,除毙伤之外,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起义、投诚和投降”的部队,那么这三个情况如何来界定呢?其实,这三个名词是国民党军队停止敌对行为的三个层次,其中的区别在于主观上是主动还是被动、双方已经接火的程度、战场态势是事有可为还是山穷水尽。
辽沈战役中最鲜明的战例是“长春战役”,被东北野战军围城日久后,滇军第60军主动宣布“起义”,中央军新七军无奈“投诚”,拒不放下武器的第一兵团司令部最后被迫“投降”。
怎么个过程呢?长春守敌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郑洞国任司令的第一兵团,辖新编第七军和第60军,以及地方武装约10万人。首先是曾泽生第60军与解放军联系决定“起义”,部队开出城外接受改编,阵地由解放军接管;由此解放军顺利入城包围郑洞国的第一兵团部和新七军,在军事压迫下李鸿的新七军签定协议“投诚”,部队放下武器;两个主力军不复存在后,郑洞国给蒋介石发去诀别电、放了几枪后率兵团部警卫营举手“投降”。
一直有文献称是黄埔一期的郑洞国率部投诚,这是不准确的,以新38师为基干建立起来的新七军才是投诚,郑洞国没有随李鸿一起签字,是最后出来投降。
如此可以看出三个名词所处的阶段之不同:成建制部队没打就主动投向解放军,这叫起义;包围以后没有出路了,但尚未决战,被动地放下武器,这叫投诚;动手以后打不过,缴械,这才叫投降。
一般说来,被包围后不成建制携械来解放军阵地的个别行为,也定义为投诚,比如淮海战役期间杜聿明集团被包围后,不少士兵饿的受不了,三三两两溜到我军阵地上缴械要馒头吃,这肯定不能算作起义。
所谓“起义”就是倒戈相向的意思,军阀混战互相之间就叫“倒戈”了,这方面冯玉祥和护兵石友三做得比较出色,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在潮汕失利,也与粤军将领欧震的临阵倒戈有关。“起义”分为战场外起义和战场内起义两种,战场外起义当然最受欢迎,不过危险系数也大,因为得不到解放军的接应。
云南起义就是战场外起义,在解放军尚未进入云南境内的情况下,卢汉通电全国宣布起义,昆明立即遭到驻滇中央军两个军的围攻,若不是陈赓兵团急行军赶到,李弥和余程万恐怕会血洗昆明,确实够悬的。
其它像辽沈战场滇军潘朔端184师的海城起义,淮海战场廖运周110师的起义,华北战场的高树勋起义等,都属于在战役开始打响后的战场起义。起义部队经过整编后,可以成建制加入人民解放军队伍,算自己人,这是最重要的待遇,而投诚和投降是不行的,最多把可用官兵拆散补充解放军各部队。
同样,起义将领可以保留军职、建国后给予授衔,比如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等人起义后仍担任解放军兵团司令,建国后都被授予上将军衔;投诚将领则一般退出现役,安排闲职养老,来去自由(孙立人老部下李鸿就去了台湾);投降的那得去战犯或战俘管理所改造了,因为跟被俘没有什么区别。傅作义将军也计入了起义范畴,是他主动退出了军界,1955年获得“一级解放勋章”。
通常来说,有地下关系策反、或主动通过地下关系接洽的才被定为起义,如果军中有地下党员领导的则更不必说了,比如张克侠、何基沣第三绥区的“贾汪起义”,廖运周的的阵前起义等,这都是地下党员领导的。没有这些关系,在没有发生严重战斗时,经过协议放下武器接受解放军改编的,可以视为投诚;如果打得你死我活以后,只能是投降了。
滇军第60军起义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参加了抗美援朝,在战场上表现也是可圈可点,汉江阻击战血拼美军50天,彭总都交口称赞。不太好接受的是济南战役中吴化文的起义,他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叛变成为伪军,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收编,解放战争中又来个起义,按政策所部被改编为三野第35军,居然还是第一个冲进南京占领“伪总统府”的部队。
最可恨的当然是宣布起义后再度叛变的郝鹏举,甚至把华野派过去改造部队的政工人员抓捕后押赴南京,大部牺牲。气得陈毅亲自率兵平叛,彻底消灭了郝鹏举的20000人部队,郝本人打不过又投降,但已经无法饶恕了,被俘虏后予以公开枪毙。

发布者:,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的头像
上一篇 2018年12月31日
下一篇 2018年12月3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