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四十多年前神秘的兵马俑重见天日后,考古学家迄今已挖掘出大批栩栩如生的军队,但地表下还潜藏更多秘密。新发现如今重写了秦始皇事迹,更有一套大胆理论指出秦代工匠受过异邦技师熏陶。
图片来源于网络
秦始皇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远的影响:他结束战国群雄割据的局面,一统天下,并将秦、赵、魏、燕各国修筑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自此有「万里长城」之称。
不过秦始皇最惊人的修建计划直到1974年才被发现:当时咸阳(秦代首都)附近有农夫在掘井,意外发现了奇特的陶俑,后续的挖掘工作更是惊人:陵寝包含三座巨坑,共埋了数千名陶俑,守卫皇帝千秋万世。
秦兵马俑实属中国史上空前之作。所以问题来了:御用工匠如何想出这点子?
科学家已经找到许多证据,对既定说法产生冲击性影响:陵墓内的俳优俑和青铜鸭、雁、鹤等动物,有可能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另外,中国西北古墓的骨骸也发现了欧洲民族的DNA。
专家将这些线索拼凑起来后,得出一套理论:兵马俑的灵感可能来自外国艺匠。他们比马可波罗早了一千五百年就从西亚希腊化的地区来到中原,或许还曾指点中原艺匠如何塑造秦陵文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专家利用遥测透地雷达和从岩心取样,发现秦始皇的陵寝比原先以为的规模还要庞大许多,范围广达约98平方公里。位于陵寝核心的土丘为秦始皇陵冢(迄今仍未开启),陵寝范围内还有不少人陪葬:考古学家发现万人冢:卅余年工程期间死去的艺匠、工人和囚犯;另有一些埋葬点似乎透露了血腥的权位争夺战。
虽然秦始皇掌握了空前权力又智谋过人,让长子扶苏继位的遗愿终究未达成,最后秦帝国步上灭亡。专家认为,秦始皇驾崩引发了一番腥风血雨,导致一手建立的帝国迅速瓦解。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血淋淋的宫廷斗争:原定为太子的扶苏,被赵高和李斯等人矫诏谋杀、改立胡亥为帝。
如今,考古学家发现的线索耐人寻味,似乎说明了夺权经过比司马迁笔下所写还要冷血无情:陵墓中有数具骨骸,一旁有皇室文物;这些骨骸大多为男性,很可能是秦始皇的诸多公子。其中一颗颅骨透露了其死因:这颗颅骨遭箭镞穿过,而且很可能是近距离被射中丧命。专家认为这些皇子可能命丧胡亥之令。
此外,考古学家还在距秦皇陵不远处,找到约一百座坟墓,但开挖几座后仍不知墓主为何人。里头的遗骸已不在,但入口处散落着部份残骸和珍珠、金箔。这些难道是陪葬的后宫嫔妃、让她们在地下继续服侍皇帝?还是另有骇人听闻的隐情?
(《史纪.秦始皇本纪》「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
据司马迁描述,胡亥即位后杀害了父亲的许多嫔妃。虽然行径凶残至极,但对一位非名正言顺掌权的继承者来说,此举自有其道理:此时胡亥早已杀害钦定太子,也很可能已经除掉其他兄长;假若又有妃子怀了身孕怎么办?如果她们生了儿子然后隐匿不报,暗中养育、栽培直到成人,反过来推翻自己,又该如何?
秦二世若要排除这个可能性,确实别无他法,势必得赐死这些嫔妃。但她们的遗体怎会被肢解?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众多尚未挖掘的坟墓中仍有线索。
到头来,一切争权夺利终属徒劳:秦二世无法克绍箕裘,仅在位三年就遭赵高与其婿阎乐合谋,被迫自尽。秦始皇的陵冢内预料隐藏了更多惊世之密,但考古学家近期内不打算继续开挖,因为担心脆弱的文物不堪与光线和空气接触。除非未来发展出更进步的保存技术,否则陵冢不会被开启。
《史纪.秦始皇本纪》描述秦始皇陵寝如下:「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译注:「椁」即外柩,最外层的棺木〕,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
但是,司马迁是在秦始皇死后超过一百年才写下这些字句的。如此巨细靡遗,是否尽皆属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