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中有流动水银“江河大海”之说
自古以来,关于秦始皇陵是否有“江河大海”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然而,最近的一项研究成果却让人们对此产生了怀疑。
根据1996年北京日坛“物探”的结果,已经让人大失所望。而常勇、李同两位先生早在1983年第7期的《考古》杂志上,发表的《秦始皇陵中埋藏汞的初步研究》论文中,有关“秦始皇陵地宫埋藏大量水银”的说法,存在诸多疑问。文中提到,距封土2370米处的鱼池水库附近土壤含汞量仅为5~65ppb,从而得出结论:封土汞含量异常。
然而,这一结论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广泛争议。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这些数据可能存在误差,甚至可能是人为制造的假象。他们质疑:“物探”成果的真实性、适应性和可靠性,并提出了一系列反对意见。
例如,有人质疑陕西省缝纫机厂电镀车间排出的含汞废水、废气,以及秦始皇陵附近的农作物曾经使用过各种含汞的农药,都可能导致汞污染。临潼地区的汞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如果要证明秦始皇陵“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说法,就必须排除上述所有可能的外部汞污染因素。
此外,还有人指出,如果秦始皇陵地宫集中埋藏着大量水银,其地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汞污染源。历史上应有汞污染的病史记录,而紧靠秦始皇陵封土附近的几个村子的水井中,也应该测得汞异常的数据。同时,还需要在封土顶端1440ppb的汞异常地点,继续向下、直达墓底,不断取出土样,分别测出各个深度的含汞值。如果从墓底直至封土这个垂直方向上的汞含量呈现递减趋势,就能证明汞异常的源头确实不在封土外部,而在地宫的深处。
然而,尽管如此,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说法。实际上,汞在自然界中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元素,很难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其他形式的污染物。因此,将汞作为“江河大海”的载体,似乎并不符合科学规律。
总之,关于秦始皇陵是否有“江河大海”的说法,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而我们应当保持开放的心态,理性看待历史遗迹,尊重科学事实。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