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裴度、李商隐等唐代人物如何看待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又称甘露之狱,是指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发生的宫廷政变。在这次政变中,宦官势力获胜,造成朝廷中许多重要官员被杀。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曾任太子宾客,居住在东都洛阳。他在听到长安老同事全家被处死的消息后,写下了一首名为《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的诗歌。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宦官胜利的幸灾乐祸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他的狡猾和智谋。

唐太宗

相比之下,裴度则是一位比较内敛的官员。他没有表现出幸灾乐祸的情绪,而是借酒消愁,显示出一种看似闲适的心境,但其实隐藏着悲愤和无奈。

相比之下,年轻时期的李商隐则显得更加意气风发。在他听到甘露之变的消息后,立即创作了一首名为《有感二首》的诗歌,表达了他对时局的愤慨以及对宦官势力的不满。

此外,杜牧对于甘露之变的态度与李商隐截然不同。杜牧正在外任职,得知李训和郑注正处在高扬之势,对他非常反感和恐惧。后来,他的朋友也被贬谪,这让杜牧极为愤怒。因此,他对李训和郑注的态度与李商隐完全相反。

甘露之变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是宦官势力过于强大,且李训和郑注急于求成,缺乏充分的准备。此外,李训的急躁行为和准备不足也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

甘露之变的发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的确立。此后,宦官一直牢牢地掌握了国家的军政大权,成为皇帝的附庸。在这个过程中,宦官逐渐取代了皇权,使得君主变成一个有名无实的角色。

甘露之变对当时的朝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宦官势力的崛起导致了门下省和中书省官员的频繁变动,使得官员们不得不提前辞职。同时,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了皇权的地位。

最终,甘露之变并没有阻止宦官势力的进一步扩张。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建立后梁篡位,宦官才被彻底消灭。然而,这个过程并没有结束,不久后的唐朝就被后梁政权所取代。

总的来说,甘露之变不仅是一场政变,也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到来,也预示着宦官势力将会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24年8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8月10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