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重臣陈廷敬

康熙帝的重臣里,陈廷敬几乎是一个传奇,从康熙的父皇顺治帝时代开始一直到康熙盛世,陈廷敬终生在朝,为官53年荣升28次,历任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南书房行走,翰林院掌院学士、吏、户、刑、工四部尚书,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宰相,坐遍了清朝除兵部以外的所有要职大位。

陈廷敬(1638年-1712年)生于明末崇祯十一年,陈家书香门第,家学渊源,他从小受到极好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3岁起诵读诗词,6岁入私塾遍猎儒家经典。顺治八年13岁,他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学,顺治十四年赴太原会试中举人。陈廷敬原名陈敬,顺治十五年,年仅20岁的陈敬殿试中二甲进士,因同科进士中有两个陈敬,顺治帝特在其名上加“廷”字以示区别,他于是改名廷敬,入仕进翰林院。

陈廷敬的仕途一路走来,从庶吉士、翰林院侍讲学士、日讲《起居注》官、经筵讲官到翰林院掌院学士等,都是教师之职。但他所教的学生却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康熙亲政前,他是康熙的老师,康熙亲政后,他仍是康熙的老师,在康熙帝的宫廷里,他还是皇帝的生活起居记录官,朝夕相处,他对康熙乃至整个朝廷的影响非同小可。

康熙对自己的这位老师格外重视,康熙十七年,24岁的康熙帝命40岁的帝师陈廷敬入职南书房行走——这不是固定的官名,却是一个十分了得的职务——皇帝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经由“南书房行走”参与完成。陈廷敬不仅是康熙帝的机要秘书,同时也成了康熙帝的决策顾问。

康熙二十一年,陈廷敬升礼部右侍郎,不久转任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为会试总裁判官;康熙二十二年,他改任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二十三年,他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五年,调到工部任尚书;康熙二十六年;改任户部尚书,同年转任吏部尚书,兼管修书总裁事务。

短短的几年里,陈廷敬礼部、工部、吏部的轮流担任几个要害部门的主官,但其间他“经筵讲官”的身份一直没有变,陈廷敬的主要职责就是同康熙探讨学问、治国之道,康熙说:“每日进讲,启迪朕心,甚有裨益”。

陈廷敬在“经筵日讲”中,主要是向康熙解释程朱理学“天德与王道同功,修己与治人兼至”的道理,在进讲时,康熙有时还要根据当时的政事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

康熙对陈廷敬所传授的帝王之学极为赞赏,命陈廷敬把君臣之间的日讲记录下来,编写成《日讲四书解义》二十六卷。康熙帝亲自为《日讲四书解义》作序,称自己“孜孜求治,留心学问”,“命儒臣撰为讲义,裨益政治,同诸经史进讲,经历寒暑,罔敢间辍”;明确宣布清朝将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究先圣之微言,则以此为化民成俗之方,用期一道同风之治,庶几近于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也夫。”

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乱平定不久,陈廷敬及时提醒康熙,要充分利用人心振奋、上下一心的大好时机,为清朝的宏大基业制定长远战略。他说:“至于世道修明之日,人心联合之时,正当大有为之际,必有纪纲宏远之规模,为社稷灵长之大,计虑万年。”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成大事,毋狃于小利”。

康熙四十年陈廷敬奉命管理南书房事务,这是一项非正式却极其重要的内廷职务。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九日,陈廷敬晋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成为名副其实的辅弼大臣。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陈廷敬已是年逾古稀,耳疾严重,在多次恳切请求退休后,终于获得康熙帝的批准。但是,编修御制文集的工作尚未完成,康熙帝又继续将他留在京内办事。

陈廷敬终其一生,只在宫中为文官,没有特别显赫的政绩,对康熙帝以至大清的江山社稷的影响却是弥足深远。

陈廷敬有的,远远不止是学识,他的品行和为人也很得康熙帝的赞赏,评价他为“宽大老成几近完人”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2月11日
下一篇 2018年12月11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