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疏九河

尧在位时,黄河流域多次发生大洪水,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百姓饥苦,民不聊生。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因为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冲塌了堤坝,水灾反而闹得更凶了。

舜接替尧当部落联盟首领以后,亲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后来舜任命鲧的儿子禹代替鲧治理洪水,禹吸取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而领着助手,仔细看察地形地势,踏遍九州大地,以疏濬法取代防堵法,开山劈石,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汹涌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新婚不久,为了治水,到处奔波,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有一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的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狠下心没进去探望。

当时,黄河中游有一座大山,叫龙门山(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它堵塞了河水的去路,把河水挤得十分狭窄。奔腾东下的河水受到龙门山的阻挡,常常溢出河道,闹起水灾来。禹到了那里,观察好地形,带领人们开凿龙门,把这座大山凿开了一个大口子。这样,河水就畅通无阻了。

禹凿龙门的传说最早见于《墨子.兼爱中》:“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注后之邸,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此言禹之事。今山西、陕西中间的黄河,古人称作西河。禹凿龙门是为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得利。但在大禹那个时代,就当时的生产工具与技术水平是很不容易的。大禹治水的事迹传至后代,大禹成了治水的代表人物,后代的人都称颂禹治水的功绩,尊称他是大禹。

伊阙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二十里处的龙门石窟前。此地两山对峙,伊水从中穿过,称为伊阙。在杜甫时期已将伊阙叫作龙门了。《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汭。刘子曰: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吾与子弁冕端委以治民临诸候,禹之力也”。这里是说,刘定公到了河、洛地区,看见伊阙,大为感叹地说:禹功美哉!要不是大禹,我们或许早就变成了鱼。这说明春秋时人已相信伊阙是禹开凿的,他们对禹治水之功绩是十分崇敬的。伊阙两岸的山体,岩石坚硬,以大禹当时的技术条件是极为艰难的。

疏九河此事见于《尔雅.释水》,文中指出太史、复釜、胡苏、徒骇、钩盘、鬲津、马颊、简、洁等九河的名字。九河故道经流之地,均在黄河下游,即今河北、山东之间平原上。黄河中下游流经黄土地带,饱含泥沙,在禹治水以前,当夏秋两季常在东方大平原上泛滥。这里的主流有十几条,大禹顺水势之自然,把主流干道加深加宽,使“水由地中行”,上流有所归,下流有所泄,使九河不至为患,东方水患得到治理,于是人民可以“降丘宅土”,发展农业生产。正如史籍所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禹疏九河是大禹治水期间在北方治理洪水时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

大禹完成治水任务后,接替舜正式成为部落的领袖,成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大禹是第一个国君。那夏朝的疆域,是从南到长江流域;东南到浙江一带。

为了纪念治服洪水这件大事,夏禹使用当时九州生产的铜矿石,铸了九个鼎,代表九个州,后来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禹年老的时期,曾经到东方视察,并且在茅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怠慢了他的命令,把防风氏斩了。这说明,那时候的禹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符其实的国王了。

禹本来也想要仿照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做继承人,伯益是大禹治水主要的助手,擅长畜牧和狩猎,按照“禅让”的制度,本来是应该让伯益做夏禹的继承人的。但是,夏禹死以后,禹所在的夏部落的贵族却拥戴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子。这样一来,氏族公社时期的部落联盟的选举制度正式被废除,变为王位世袭的制度。

发布者:saigege,本文摘自网络,如涉及版权请告知,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交流之目的。

(0)
saigege的头像saigege管理员
上一篇 2018年12月3日
下一篇 2018年12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