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

  • 理学家朱熹和寡妇胡丽娘之间的爱恨情仇

    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是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继孔、孟之后最杰出的儒学大师,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朱熹出生在南宋,父亲朱飞是与岳飞同时期的人,因为反对秦桧的政治主张,被逐出朝廷,回到福建家中,朱熹和父亲在福建建阳度过他的童年。朱熹从小博览群书,好钻研。在绍兴十七年秋中的举人,次年春天中进士,先后被授予多种职位。朱熹对各…

    2023年8月23日
  • 揭秘哲学家董仲舒的思想:一切以君权为主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著作《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在儒家经典学说的基础上融入了阴阳五行为框架的道家学说,建立了一个具有神学倾向的新派儒学思想体系。但是相信我们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应该是来自于他对汉武帝刘彻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董仲舒画像董…

    2019年4月15日
  • 集宋、元、明近三百年学术之大成者——实用儒学之哲人颜元

    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生于明崇祯八年(1635),因自中年后倡导习行学说,书屋名曰“习斋”,世人尊称为习斋先生。颜元祖籍直隶博野县北杨村,父名颜昶,因家境贫寒,幼时过继到蠡县刘村朱九祚家为养子,改姓朱。颜元出生在朱家,取名朱邦良。时值家中园内凿林,取乳名园儿。后来颜元归宗,取此字音为名。 颜昶在朱家,常受到歧视和虐待,愤懑抑郁至极,萌生了逃离这个家庭的念头…

    2019年1月14日
  • 白虎观会议:儒学经典与谶纬迷信的钦定结合

    白虎观会议是汉章帝时(79年)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在白虎观讨论儒经的异同的一次会议,会后,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 自西汉初年叔孙通制礼作乐以来,儒家思想渐渐开始得到重视,汉武帝时期,采纳经学大师董仲舒之议,罢黜百家,独崇儒术,经义为汉治法,攻读儒经成了经师们荣显的专门行道。但汉武帝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对当…

    2018年12月25日
  • 儒学先驱「元圣」周公

    相者,原为辅助之义,后引申为辅助国君,管理国家政事者称为相。在春秋时候,「相」一词已出现,但非为官职,只是代表居于辅助国家的地位。据《史记.秦本纪》载,至战国时,秦「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相」始为正职。 《荀子.王霸》曰:「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当则可,不当则废。」 丞…

    2018年12月8日
  • 囯学入门:儒学之“忠”

    “儒家”、“忠”,相对来说,人们对“忠”或许比对“儒家”这一概念要熟悉的多,但熟悉并不等于了解。事实上,一提到儒家之忠,人们首先总是会想到“愚忠”之类,而对忠、对儒家之忠的认识,恐不能基于此。 何谓“忠”﹖查《说文解字》﹕“忠,敬也,尽心曰忠。”应该说,这便是忠的定义。“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也作如是说。朱熹在《四书集注》解释忠…

    2018年10月31日
  • 华夏文明:儒学之「孝」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2018年10月30日
  • 东汉余光 全民迷信化

    东汉王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权臣多近儒”,这是东汉王朝的最大特色,也是光武帝刘秀探索的理想政治路线。全民“敬儒”,让国内形成一种长兴不衰的学习气氛。这都是光武帝刘秀亲手打造的结果。据传,刘秀每到一地,都会遍访名儒大雅,以示对学问的尊敬。在兴建太学、优待学者和修订典籍等方面的力度,想必只有忠实的儒家原教旨信徒王莽能与之相提并论。就中国历史来说,无人能超越刘秀对儒…

    2018年2月12日
  • 刘秀以文治国提倡柔道

    刘秀登基后,他还制定了一项新的治国方策。因为刘秀对儒家学说比较尊崇,竟然和朝中大臣一起讨论儒学经典,所以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刘秀主张以文治国、提倡柔道。 刘秀欣赏儒学经典里的道理,有时,在和大臣探讨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休息时间,一聊就是大半夜。皇子刘庄见这情景,曾经对刘秀说:“父皇是一国之君,应该以身体为重,不能日夜操劳,要为江山社稷着想啊刘秀却回答说:“朕…

    2018年2月11日